指定合作媒体
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Food fashion & happy life
食尚&乐活
【时影新味】从《年会不能停》聊“尾牙”
来源:食品与生活 | 作者:文 | 孟渐新 | 发布时间: 76天前 | 4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 年开年上映的爆笑喜剧《年会不能停》不仅获得大众叫好,且票房表现不俗。整部影片从年会开始,最后在年会中结束,让都市职场人在被大量悬浮职场片荼毒后,看完大呼过瘾。

在片尾处,胡建林(大鹏饰)的一番话点出了为什么举办年会这种费力费钱的事儿,老板们总是乐此不疲:辛苦了一年,团队需要打气、鼓励,年会就呼之欲出。但年会真的是因这个理由诞生的吗?而且,这种将公司的同事们集合在一起吃饭、看节目、表演节目的年会究竟从何时开始有的呢?

第一个问题我们先按下不表,先从简单一些的第二个着手。

“年会”一词来自英语“Annual Party”。更早前这种有自发联欢性质的群体活动通常叫“ 联欢会”。如果追溯到 1949 年前,这种形式被称为同乐会或游艺会——一种由晚清时期大量留洋学子带回来的、来自西方校园里的娱乐集会形式,首先产生于上海,并逐渐在全国各地得到发展。不过,与同乐会相比,游艺会的内容更加丰富,演出人员更专业化,规模和阵势更大。

有趣的是,影片伊始 20 世纪 90 年代的年会与结尾处 21 世纪 10 年代的年会,就像是同乐会与游艺会的差异。结尾处的年会场地是企业斥巨资租赁的专业场馆,还聘请了专业团队来配合企业员工自发组织的节目演出,庄正直(王迅饰)逃跑的线索中还展示了活动大量的演出服饰。同时,如果细看片尾这场年会,细心的观众就会发现,台下也不是热闹的满堂吃喝。

聚餐是中式聚会的灵魂,中式年会当然也不会少了这样一顿犒赏。而且细究起来,年末聚餐实则比年会的历史久远得多。

现在,可以回答文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了。

我国地大物博,即使风土再不同,节俗的通项必有祭祀。在虔诚的祭祀后,对那些作为祭品的食物,先民们本着不浪费食物的原则,会聚而食之。

理解了这层先后关系,也就大致能理解“尾牙”一词为什么来自祭祀了。这个如今让许多白领会心一笑的词语来源于闽南地区的汉族传统习俗。闽南人在每个月农历初二和十六都会祭拜土地公,这个活动叫“ 做牙”。一年中第一个做牙的日期是农历二月初二,被 称 为“头牙”,十二月十六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称作“尾牙”。

尾牙习俗虽然现在盛行于闽南,却并不是闽南特有。《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曾描述了清代江南一带的做牙风俗。据说古时候,我们的先民并不像现在有固定假期,休息往往与祭祀习惯相关。汉家官衙每逢朔望(初一、十五)祭祀,第二天供事人员便分吃祭余的肉,叫做“衙祭肉”。这种习惯逐渐传入民间,于是店铺、商家开始在初二、十六祭神,让店里的员工、伙计吃祭肉。明代时,长江流域及沿海各城镇都有做牙风俗的记载。

如果说,留学生们从西方学校带回来的同乐会、游艺会是带着校园文化色彩的美育活动,那么我国本土的尾牙习俗则具有更丰富的商业组织建设作用。一般来说,尾牙既然首先是祭祀,那么祭品不能少,而其中必不可少的是“一只拔毛煮熟的雄鸡——白斩鸡”,等到了分而食之的尾牙宴上,白斩鸡不仅作为主菜,且鸡头指向谁,那个人就可以收拾包袱准备走人了(如果老板当年不想裁员,那么就会把鸡头对向自己)。可以说古代的尾牙实际上是组织的“优化宴”,因此难逃一句“尾牙无好顿”的说法——这倒是又与《年会不能停》的前半部分“广进计划”形成了呼应,虽然这只是一种解读上的巧合,但中国尾牙宴里透露的智慧却可见一斑:组织裁员的意已决,下手果断,但年末辞人也讲好聚好散,留出江湖再见时的一线情面。

时至今日,虽然一些年会也套用尾牙之名,但能进入会场的职员大概率不会有“鸡头对向谁”的刺激体验。这种融合了年度总结、新年展望、才艺表演、花式抽奖的中式企业年会,在被称为都市白领各自的限定版“春晚”的同时,也成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新例子:年会上丰富的餐食与精神鼓励,既慰劳着辛苦了一年的打工人的胃,也让飞奔在时代中、讲求效益的商业组织,抚慰了打工人的心。